“他在众人之前摇旗呐喊,希望人们与他站在一起”,我的语文老师如此说着,原来是这样的他,奋力改革的他。
“鲁迅先生的笑是爽朗的,是从心底里的欢喜”,萧红先生这么写着。原来是那样的他,平易近人的他。
他是一个医生,他更像一个医生,用一把手术刀,默默地改造着整个中国。中国人的病,不是用一把刀能解决的,也不是用一支笔能解决的。听说过,有一座手术台,叫新文化;有一剂药,叫豫才。他站在文学的峰顶,呐喊着。他的声音化作野草,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,滋长着。
我想起了《觉醒年代》中,鲁迅先生在北大工人夜校的样子:文雅的袍子被“粗鲁”地挽着,摇着一把竹制的蒲扇,像民工一样坐在地上,与其他工人交谈着,时不时的,仰天长笑。这样的鲁迅,像一个农民,一个工人,一个无人知晓的凡人。
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一个“狂人”呢?在那样一个漆黑的黎明,理智却又疯狂地呼唤着不知何时破晓的晨光。
鲁迅先生一生也未曾看见那太阳的升起,但他一定站在黄浦江与东海的岸边,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旗,看着远方慢慢变深的朝霞,一袭长袍,半砚浓墨,一张熟悉的面孔,从《呐喊》到《彷徨》;从《朝花夕拾》到《野草》;从《狂人日记》到《孔乙己》,批判鬼神,讽刺人间。
这是怎么样的鲁迅呢?在屋子里骂人的鲁迅;在油灯下,两耳不闻窗外事写小说的鲁迅;在黑暗里,将手中的笔化做一杆长枪,刺破深夜的鲁迅;甘为孺子牛的鲁迅。
那样的他,成就了那样的中国;那样的中国,成就了那样的他。
这就是我喜欢的鲁迅!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