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妈妈一直是个十分独立的人,她的过去是“野蛮生长”,没人处处管理。接下来我要介绍妈妈的三间小屋,这是给了我妈妈一生影响很大的三间小屋。
第一间小屋
这一间小屋在她爷爷的阁楼上。
母亲出生在一个背山面水的村子,据妈妈回忆,她的爷爷是村里的木匠,妈妈的家有厚实的木板做的楼板,主卧室有一个30公分宽的楼梯,楼上南边粮仓旁有一个小门,通往隔壁的小阁楼。小阁楼上有一张大方桌,背靠着一个书柜,书柜二三米高,两层。童年的妈妈喜欢跑到这儿看书。刚开始她看她叔叔的语文书,有一次看到鲁迅的《藤野先生》,夏天怕蚊子的时候,妈妈学着把自己藏在被子里,只留两个鼻孔出气。但母亲闷得太热太慌,没有成功。渐渐地,她不满足于看课本里的文章,开始看厚厚的书,什么《十二楼》啦,《三国演义》啦,《红楼梦》啦……一头栽进去。雨天,无处可去,可只好呆在小阁楼,更是享受着精神的盛宴。
第二间小屋
高中时,在学校的仓库里。
因为母亲从小喜欢看书,大一点时,立志要走出农村。
转眼,小屁孩长成了将高考的高中生。因为已经高三,她的英语却一直不好,母亲便在学校的仓库里,独自拿着英语书研读,在深夜,在周末,在闲暇时。她为了自己的大学梦费尽心血,记单词,背语法,做阅读。一个人在暗地里默默努力,一年不到的时间,她凭着自己的自律,自己的坚持,从一个英语的渣渣变成了一个“学神”。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,母亲终于考上了211。
从此离开了农村,向着理想的自己出发。
第三间小屋
这间小屋是大学旁居民楼的楼顶。
妈妈上了大学,想要自食其力,不靠父母。也为了可以更加了解社会和自己的就业方向,母亲在长沙当家教。不畏酷暑,不畏严寒,日夜奔波。暑假借住在朋友家——大学旁的居民楼。顶楼,没有空调。每一次上课都为日后站上讲台积累了经验;每一次奔波都是对毅力的考验;每一天都是成长和历练。在母亲津津有味的讲述中,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“百家饭”:
妈妈和她的同学一起,拿着一个大盆子到食堂打饭,几个同学围在一起,一勺一勺地分着吃,同学生活虽苦却其乐融融......
小阁楼见证了妈妈初入阅读世界的懵懂;学校的小仓库见证了她初为理想而作的努力;那顶楼炎热的房间见证了她的自立和乐观......无数这样的小屋,成就了现在的她——我的妈妈。
成长不是温室花朵的经历:有一些事一定出自于自己的热爱;有些事情一定要自己扛下来;有一些时间一定要自己静下来,独自成长,野蛮成长。也许比现在对我这样的喂养,更有成长的味道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