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奶奶如今已是一头白发,岁月早已在其额头上雕琢出好几道深浅不一的皱纹,她的眼睛比起以前也失去了更多的精气神,耳朵也不再有以前的灵敏,我们常常需要在其耳旁以放大几倍的音量对她说话。其双手不知为何总是颤颤巍巍的,而其腿脚也变得不便起来,常年需要拄着拐杖,被人搀扶。
时间追溯到1937年,我的奶奶出生于广东梅州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,当时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而她的童年也注定得吃不少苦。在其5兄妹中,她当属老大,那时家境相当贫穷,不但需要照顾弟妹,而且还需要帮助大人一起干农活,所有的这些造就了她勤劳、坚韧的性格。
说起务农,从备耕到播种,再到收获,其做为家庭主妇皆任劳任怨,承担起家中的主要责任,那时还没有现代化的农耕器械,她便同村民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,由此日复一日地过着这般清平的生活,从不怨满身的泥土,满身的大汗,疲惫的身躯;反之,对于她一位农民而言,这种感觉亦反而是幸福的,她乐在其中。
她是一位热心的人。在其中年时,她义务为生产队做会计工作,每到农忙收成季节,在一天忙碌的农活后,虽身体疲劳却不急着休息,抽空为生产队计算工分、粮食产量等,听着父亲娓娓道来奶奶的经历,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其于煤油灯前佝偻着背工作的情景:昏黄的灯光均匀地洒在书桌上,她聚精会神地正计算着生产队每户的工分、收成等情况,手指熟练而灵活地打着算盘,发出“唰唰唰……”的声音。而后心满意足地看着填满数据的表格,想着又为生产队做了一件事,这虽不是什么十分伟大的贡献,可每份工作都凝聚着奶奶辛勤的汗水。奶奶过往的经历,不禁使我对她感到由衷的敬佩。而时间久了,便也成了习惯,直到她搬入县城才停止这一工作。
如今的奶奶总是对我十分呵护,每次回家过年,特别是吃饭的时候,总是抬起她那颤巍的手给我夹菜,总叮嘱着“多吃点,多吃点”,生怕我不能够吃饱似的。这些举止也许平凡,可对于一年只能相见两次的我来说却显得弥足珍贵。
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民。她的一生亦许平淡,亦许没有太多可值得颂扬的事迹,可其中却有着许多闪光点,她热心、勤劳、慈爱的品质,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思想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