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终于结束了。
深夜,月光下的校园显得格外寂静。远处,骑楼里飘来了动人的二胡声,舒缓悠长,余音袅袅,仿若在述说一段古老的故事。此刻,与骑楼一街之隔的永庆中学高三宿舍楼里,小林正苦苦思索着眼前这电子邮箱的密码。
永庆中学是省城里颇负盛名的民办中学,学校以办艺考班和复读班为主。“给自己Take two,让我们重新演绎”,永庆的招生口号每年都能吸引不少各地的失意考生。小林也是,他是一个来自五邑的高三复读生,一个十分传统的侨乡少年。今天考完试,晚上收拾行李,小林在枕头上看到了一封神秘的短笺,上面是一个电子邮箱地址和一句:“密码你知道的,猜不出就操场上找。”
月上中天,小林仍然想不起这“知道的”邮箱密码。没有密码就看不到邮件,里面有什么?同学们大都离校了,操场上又能有什么?小林起身走向操场,校道旁只剩一盏路灯投下淡白的光。风吹过的草坪,那一大片寂静的黑暗里,路灯浮出了一个小小的孤岛。漫步“踏”上“孤岛“,夜风微凉,一片空寂中,望着空无一人的操场,小林暗忖:“我要找的是什么?” 西北角亮着一盏黄灯,是那儿吗?
西北角是体育器材室,那会有什么?小林满腹狐疑地走了过去。穿过黑暗,器材室门口昏暗的黄灯忽然显得异常明亮,一把古朴的蟒皮二胡赫然挂在器材室的门上。月光下,蟒皮散发岁月的古老气息;夜风中,弓弦一晃一晃,似乎就要唤醒沉睡已久的音符。小林摘下二胡,细细摩挲,他想太爷爷了,太爷爷在的时候,最爱这种老式蟒皮二胡。
小林的太爷爷是归侨,南侨机工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日军逐步封锁沿海交通要道。中国的军火只剩下滇缅公路一条运输路线了。可滇缅公路地势极为险恶,国内可担任滇缅运输任务的车辆、司机严重匮乏。1939年,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,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,组成“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”(简称“南侨机工“),毅然回到祖国,在滇缅公路上,任劳任怨,流血牺牲,从缅甸运载大量军事物资进入大后方,支援抗战。——小林的太爷爷就是这3200余人中的一员。
小林记事时,太爷爷已经垂暮。在他的记忆中,太爷爷最爱的是二胡。他总架着一副老花镜,却从不看乐谱,就那么慢慢悠悠地眯眼拉着不知名的调子,拉着拉着,脸上就挂上了微笑。有时候,爸爸下班回来,也会加入这晃晃悠悠的二胡演奏中。耳濡目染,小林很小就会拿二胡演奏那不知名的调子。有一天,太爷爷告诉他,那不知名的调子叫《良宵》,是他的父亲在他回国前教会他的。那会儿,《良宵》还是首新曲子。
小林学会演奏整首《良宵》的第二年,太爷爷走了。太爷爷说,他有两个遗憾:儿子没能走过那最艰难的十年,家里没有人接他的班学理工、学汽车。——去年,小林第一次高考,成绩还不错,但没法进入吉大的汽车工程系。不顾家人劝阻,他放弃了升学,来永庆复读。
那一切似乎刻入骨子里了,小林拿起二胡,闭上眼,轻舒弓弦,咿咿呀呀,咿咿呀呀,一曲《良宵》洋洋盈耳,慢慢充满了寂静的校园。——“35/61/21……”那些欢乐、忧伤、温暖、遗憾像一部黑白电影,随着乐曲在小林的脑海中缓缓地一幕,一幕,一幕,猛地,小林知道邮箱密码了,356121,《良宵》的前两小节.
小林带着一丝微笑,输入密码,打开了邮箱,第一个邮件竟是太爷爷多年前留下的一封亲笔信的扫描件:“孩子,我的爸爸教会我《良宵》时说:‘此去为国,夜夜良宵。此去舍命,只为人人夜夜良宵。’晴雪待窗,炉火升腾,冬天再冷,茶水开了,人就暖了。个人、家庭、家族也都一样,有家,有国,有依靠,再冷的天我们也是暖的。星月皎洁,明河在天;找到自己,做好自己。”
小林的第二次高考结束了。他知道,无论以后自己往哪里,生活的密码是《良宵》,为人人良宵,则夜夜良宵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