烛火摇曳,微弱的光芒映照着整张书桌。眼前的视野,被堆叠如山的书籍和一沓装订好的稿纸所占据。只有一双勤奋的手在纸页上疾驰,留下深深的笔迹。房东的催促声在身后响起,他更加努力地写下去,不知不觉已是凌晨两点。他思索不断,对这部著作的完成和公之于众充满了期待。
孱弱的蜡烛终于无法抵挡从门缝中钻进的风,瞬间熄灭。他轻手轻脚地站起身,在黑暗中摸索整理着稿件。他的著作即将完成,他的思想即将向公众展示,这让他感到如释重负,内心充满了喜悦。毕竟,他已经为此坚持了几十年。然而,同时,他也感到一丝不安:人们会如何看待这部作品?它问世后会引起怎样的反响?他已年过六旬,必须加快速度。
在黑暗中,他自言自语:“为何百姓整日劳作,却仍然饱受饥寒之苦?”他的耳畔回荡着工厂主人的咒骂声、6岁童工的哭声;他目睹人们涌入面包店,试图抢夺食物;他听说有人甘愿犯罪,只为换来一份监狱餐。这些人现在过得如何?在创作初期,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。他不断思考、追问自己:谁来揭示社会的黑暗?谁来拯救这些可怜的人?这些疑问像迷雾一样笼罩着他。他努力探索,渐渐地,答案逐渐清晰起来。
在无数个日夜的探索中,他从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背后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“运动规律”。他下定决心,要将这个规律公之于众。于是,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,笔耕不辍。他无暇顾及生活的困苦和艰辛。在他的脑海中,浮现的是那些在监狱中颤抖的人们、那些在车间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们。他想象着他们摆脱压迫、挺直腰杆的那一天。这种憧憬让他满怀希望,嘴角上扬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的身体日渐衰弱,常常饥寒交迫。然而,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。他知道,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,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。每当疲倦袭来,每当饥饿难耐,他都会想起那些因贫困而苦苦挣扎的人们。这种责任感驱使他继续前行。
终于有一天,他笑着陷入了沉睡。在梦中,他看到自己的作品震惊了全世界,被翻译成各种语言,传遍了天涯海角。然而,这美好的梦境成了他最后的安息之地。
第二天下午,当人们发现他静静地靠在扶手椅上时,他已经离世了。桌上散落的手稿被整理成一厚叠。后来,这些手稿被他的朋友整理出版,命名为《资本论》。
添加新评论